2023年澳门正版资料全年

你的位置:2023年澳门正版资料全年 > 新闻动态 > 新闻动态

中国第一大民营制造企业: 去年营收8715亿元, 领先华为、美的

发布日期:2025-08-16 10:50    点击次数:164

说起中国民营制造企业,谁是中国最能赚钱的那家?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华为或者美的,但实际情况往往出人意料。

2024年,恒力集团营收达到8715亿元,直接超过华为的8621亿元和美的的4091亿元,成为民营制造业的头把交椅。这家企业起步于纺织行业,却一步步扩展到从原油到化纤的全产业链,靠实打实的工厂和设备站稳脚跟。

它不像一些网红企业靠概念炒作,而是通过控制每个生产环节,成本压到最低,利润保持稳定。恒力集团的例子告诉我们,制造业的竞争力不光是卖产品多,而是掌握多少核心环节。

恒力集团的创始人陈建华出生于1971年3月4日,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长大。那时候家庭条件一般,他14岁初中没毕业就出去打工,先在建筑队干泥瓦工,三年后因为受伤转行做小生意,收购蚕丝并扩展到全国各地。到1990年代初,他已经积累了超过200万元资金。

范红卫是他的妻子,早年在大专毕业后在纺织厂做会计,对财务和纺织流程很熟悉。1994年5月18日,两人用369万元买下南麻镇的一家小纺织厂,只有27名工人,从那时起开始创业。

工厂改名为吴江化纤织造厂,1995年营收超过1000万元,次年达到2700万元。1997年至2001年,他们扩建多个分厂,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购入大量先进设备,市场恢复后利润快速上升。

2002年投资22亿元引进德国和日本设备,建立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,聚酯产能达到35万吨。2003年恒力集团正式组建,陈建华任董事长,范红卫任副董事长。

从纺织起步到全产业链的跨越

恒力集团从小型纺织厂起步,逐步构建起从原油到化纤的全产业链体系,到2024年营收8715亿元,成为中国民营制造业规模最大的企业。这一数字超过华为的8621亿元和美的的4091亿元,位居前列。

集团总部在苏州,业务覆盖炼油、提炼对二甲苯、生产精对苯二甲酸、聚酯制造,直至织布和成衣输出。原料采购按船进口原油,炼化环节在大连长兴岛园区进行,占地1300万平方米,是全球最大精对苯二甲酸工厂,年产1700万吨。

中间产品直接输送下游,避免外部运输成本。聚酯生产产能全球领先,最终产品按集装箱出口。2010年响应东北振兴战略,在大连投资超千亿元建炼化项目,2019年投产,2020年疫情期间营收增长超30%。

集团控制全链条,成本最低化,利润稳定。产业链闭环让它抵御市场波动,供应商稳定,客户订单不断。2024年营收数据公布,集团位列世界500强第81位、中国企业500强第26位、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3位、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1位。

恒力集团的产业链布局不是一蹴而就,而是从纺织向下游延伸,又向上游扩展。早期专注化纤织造,2000年代初进入聚酯领域,2015年启动2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,打破国外对原料垄断。

项目包括520万吨芳烃、150万吨乙烯、180万吨乙二醇装置,80%装置规模全球最大。集团还涉足煤化领域,形成“从一块煤到一匹布”的补充链条。员工达21万人,基地遍布苏州、大连、宿迁、南通、营口、泸州、榆林、惠州等地。

产业链一体化让恒力在原料价格波动时保持优势,比如原油涨价时自产自用,减少外部依赖。相比单纯贸易企业,恒力的效率更高,利润率更稳。这套模式不是投机,而是重资产制造业的硬实力体现。

绿色发展和创新驱动的民企样本

恒力集团在绿色转型和技术创新上动作不断,2024年多项举措落地。长兴岛园区采用全加氢工艺,提高原油转化率5%,年节省石油超百万吨。

屋顶光伏项目装机容量超3吉瓦,年发电上亿度,覆盖周边用电需求。可降解塑料基地在长三角建成,产能全球领先,材料能在180天内自然降解,出口欧美订单增加。

高分子材料研究院每年投入数十亿元研发,202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,取得70多项发明专利。污水系统用海水淡化和膜过滤技术,每吨水循环使用8次以上,实现零排放。

集团还推动智能制造,成立绿色纺织研究院和智能制造研究所,研发高性能纤维和新材料。2023年,恒力在聚酯薄膜和环保纤维项目上扩展,苏州产业园产能全球第一。这些举措不是跟风,而是提前布局,在政策落地前就投产设备。

恒力集团的创新不止于技术,还体现在响应国家战略上。2019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启动后,在苏州、南通、太仓上马多个项目。2022年收购原韩国大连造船厂资产21.1亿元,成立恒力重工,建四条船坞,年产180台船用发动机,订单排到2028年。

2023年康辉新材锂电隔膜项目首线贯通,进入新能源领域。2024年9月与沙特阿美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深化上游原料供应。集团坚持实体经济,不搞金融或流量炒作,每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高,近十年累计超千亿元。

这些努力让恒力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,不是靠概念,而是实打实的一链到底。制造业转型中,恒力证明了民企也能在重工业领域领先,带动上下游200多家中小企业就业和转型。

家族传承与企业未来的稳健步伐

恒力集团进入家族传承阶段,陈建华继续担任董事长,范红卫任副董事长。他们的儿子陈汉伦24岁,2024年3月起任集团副总裁,并拟任上市公司董事。

2025年,陈汉伦参与恒力重工超大型油轮命名仪式,逐步涉足管理。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恒力石化2024年营收2362亿元,净利润70.44亿元,同比增长2.01%。

2025年恒力重工获政府补助资金共7.4亿元,包括3.3亿元和1.2亿元,用于资产相关项目。2025年一季度,集团资产负债率76.55%,保持在70%以上。

恒力重工起步于2022年,已形成批量化船舶建造,2024年9月自主生产第一台发动机,打破建造瓶颈。预计2025年营收145亿元,2027年后稳定在260亿元以上。

恒力集团的未来布局继续聚焦主业,2025年召开临时股东大会,修订公司章程。集团总资产超万亿,员工培训基地转型,1/3员工来自脱贫地区。制造业民企中,恒力靠全产业链和创新站稳第一,但也面临负债压力和市场竞争。

它不追求速成。相比华为的科技导向和美的的家电专注,恒力的化工纺织链条更重资产,更考验耐心。这家企业告诉我们,民企成功没捷径,得靠控制链条和持续投入。

未来,恒力能否保持领先,还看如何平衡扩张和风险。总之,在中国制造业版图上,恒力是那匹不声不响的黑马,值得多留意。